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強調要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匯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的磅礴力量。這對動員激勵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共識、凝聚力量,奮力開創新時代寧夏民族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中華民族由多元到一體、由松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撫今追昔,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超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各民族始終有著共同追求和精神依歸;回首百年,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人民走出近代的泥濘、重獲現代的新生,就在于“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不僅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歷史和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國家強盛離不開精神信仰的支撐,社會發展有賴于價值羅盤導航。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寧夏各族群眾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已成為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珍惜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早已深深融入每個寧夏人的靈魂和血脈。如今,我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雖然前進的目標宏偉而遠大,但新的征程仍然關山重重,充滿激流險灘,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做保證,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新的奇跡,還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錦繡篇章。唯有始終強化“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夯實共同思想基礎,形成共同價值追求,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才能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調動起來,步調一致、眾志成城、共同奮斗、再創輝煌。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學習貫徹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全區各地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偉大建黨精神、偉大時代精神,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的火熱實踐。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化學習教育,持續正本清源,注重理論研究,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用中華文化涵養社會主流價值,用中華文化浸潤各族群眾心田,用中華文化陶染各個民族文化,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人心齊,泰山移。”今天,塞上兒女正團結一心向著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美麗新寧夏的目標奮進。面對艱巨任務、神圣使命,我們依然需要依靠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依然需要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堅不可摧,不斷匯聚起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磅礴力量。(寧夏日報評論員)